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日趨枯竭,以及燃燒化石燃料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核能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環保上來說,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替代能源。與其他能源相比,核能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一、清潔:與火電廠燃燒化石能源相比,核電站是利用核裂變反應釋放能量來發電。核能發電不會產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不會對空氣造成污染。
二、環保:核能發電不會像化石能源發電那樣產生二氧化碳。發展核電有助于減輕溫室效應,改善氣候環境。
三、低耗:核電站所消耗的核燃料比同樣功率的火電廠所消耗的化石燃料要少得多。例如,一座百萬千萬級的火電廠每年要消耗約300萬噸原煤,相當于每天要有一列40節車廂的火車為它拉煤;而一座同樣功率的核電站每年僅需補充約30噸核燃料,一輛重型卡車即可拉走,后者僅為前者的十萬分之一。
四、占地面積小:相對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來說,核能發電在占地規模及能源供應安全性方面有著顯著優勢。例如,太陽能發電占地約為同等規模核能發電的20倍,風力約為80倍。另外,風能、太陽能受天氣的影響較大,兩者年滿功率運行時數不到1500~2500小時,可運行率低于30%,遠遠低于核能發電的運行指標。
核能的諸多優點世所公認,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異議,在核能發展中幾次核事故的重創后,人們確實萎靡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談核色變。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在1990年至2004年間,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年增長率由此前的17%降到了2%。
時間是個神奇的東西,總能撫平一切情緒,人們也漸漸淡忘了之前的傷痛。加之能源危機越來越嚴重、溫室效應對全球變暖的威脅,核能作為清潔能源的優勢又重新受到青睞。
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技術發展,安全設施的加強,嚴格的審批把控,核電的安全可靠性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世界核電的發展又開始進入復蘇期,世界各國又都開始制定積極的核電發展規劃。
在我國,自2015年核準8臺新建核電機組后,中國核電行業經歷了3年多的“零審批”狀態。2019年初,這一“冷凍”狀態開始悄然改變。我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徐玉明透露,年內至少將有10臺機組獲批,并有望開建。他表示,目前有8臺機組的審批在年內較為明確。分別是采用“華龍一號”技術的漳州核電一期兩臺機組、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兩臺機組,以及采用俄羅斯VVER技術的遼寧徐大堡核電、江蘇田灣核電各兩臺機組。
核電在我國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根據國家原子能機構統計,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5臺,裝機容量4590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1臺,裝機容量為1280萬千瓦,規模居世界第一位。
核電重啟背后是廣闊的市場。預計2035年前后中國核電裝機規模可達1.5億千瓦左右,核電在中國清潔低碳能源構成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但安全始終是高懸于核電發展之上的關鍵前提和絕對底線。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表示,《核安全法》的頒布為實現核能利用的持久安全和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核安全法規標準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制修訂工作大幅加快。(來源:煙臺核電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