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8日,世界核協會(WNA)在2021年度研討會上發布《核燃料報告:2021~2040年全球供求可用性情境》(The Nuclear Fuel Report: Global Scenarios forDemand and Supply Availability 2021-2040)。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核能發電量繼續呈上升趨勢,鈾燃料需求在2040年之前將不斷增加。目前,鈾資源在滿足該需求之外尚有盈余,但為了避免潛在的供應中斷,需要在近10年內大力開發新項目。
根據報告,全球核電裝機容量預計將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長,到2040年將達到615 GWe。一次鈾供應量僅滿足2020年反應堆需求的74%。
自1975年以來,該系列報告約每兩年發布一次。該份最新報告由來自全球核工業的80多位專家參與起草,俄羅斯Tenex公司的Alexander Boytsov和美國Exelon電力公司的James Nevling擔任聯合主席。報告通過利用核燃料循環領域(包括協會成員和非成員)的公開可用信息,對核電裝機容量和鈾生產情況進行預測。其中所述3種情境——指定的參考情境、上限情境和下限情境——涵蓋了2040年前核工業的一系列可能性。
在重新評估影響核燃料需求的各種因素(例如熱效率參數、濃縮水平和燃料燃耗)之后,WNA在該版報告中對用于編制燃料需求預測的專有模型進行了徹底修訂。
報告中從定性角度考量小型堆(SMR)。然而,除了俄羅斯設計的KLT-40S反應堆(其中兩座目前在羅蒙諾索夫號(Akademik Lomonosov)浮動電廠運行)外,尚未將其他小型堆定量納入模型。Nevling在當天提交報告時表示,到2023年小型堆市場將足夠成熟,屆時定性處理將能夠轉為定量處理。
目前,核電約占全球總發電量的10%。由于核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接近于零,同時,具有靈活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長期成本競爭力等優勢,因此預計將在未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核電產生近乎零碳熱量的能力可以幫助許多難以實現減排目標的經濟部門進行脫碳。目前,核電面臨著來自其他電源的若干競爭挑戰,尤其是在放松管制的市場中。盡管部分國家的電力需求增長放緩,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核工業發展依然強勁。
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增長
截至2021年年中,全球核電裝機容量約為394 GWe(442臺機組),另有約60 GWe裝機容量(57臺機組)在建。在參考情景中,核電裝機容量預計每年增長2.6%,到2030和2040年將分別達到439 GWe和615 GWe。在上限情景中,預計裝機容量將于2030和2040年分別增至521 GWe和839 GWe。即使在下限情景中,整個報告期內的預計裝機容量也會穩步增加。
在參考情景中,預計2021年全球反應堆鈾需求約為62500噸,到2030和2040年將分別增至79400噸和112300噸。然而,2016~2020年,世界鈾產量從63207噸大幅下降至47731噸。
報告指出,目前低迷的鈾市場導致鈾勘探工作急劇減少,從2014年的21.2億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約4.83億美元,降幅達77%。此外,現有礦山的鈾產量也在減少,每年有超過20500噸產量被閑置。預計現有礦山的鈾產量將保持相當穩定,直到21世紀20年代后期,并隨后在2030~2040年間減少一半以上。
報告中從定性角度考量小型堆(SMR)。然而,除了俄羅斯設計的KLT-40S反應堆(其中兩座目前在羅蒙諾索夫號(Akademik Lomonosov)浮動電廠運行)外,尚未將其他小型堆定量納入模型。Nevling在當天提交報告時表示,到2023年小型堆市場將足夠成熟,屆時定性處理將能夠轉為定量處理。
目前,核電約占全球總發電量的10%。由于核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接近于零,同時,具有靈活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長期成本競爭力等優勢,因此預計將在未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核電產生近乎零碳熱量的能力可以幫助許多難以實現減排目標的經濟部門進行脫碳。目前,核電面臨著來自其他電源的若干競爭挑戰,尤其是在放松管制的市場中。盡管部分國家的電力需求增長放緩,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核工業發展依然強勁。
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增長
截至2021年年中,全球核電裝機容量約為394 GWe(442臺機組),另有約60 GWe裝機容量(57臺機組)在建。在參考情景中,核電裝機容量預計每年增長2.6%,到2030和2040年將分別達到439 GWe和615 GWe。在上限情景中,預計裝機容量將于2030和2040年分別增至521 GWe和839 GWe。即使在下限情景中,整個報告期內的預計裝機容量也會穩步增加。
在參考情景中,預計2021年全球反應堆鈾需求約為62500噸,到2030和2040年將分別增至79400噸和112300噸。然而,2016~2020年,世界鈾產量從63207噸大幅下降至47731噸。
報告指出,目前低迷的鈾市場導致鈾勘探工作急劇減少,從2014年的21.2億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約4.83億美元,降幅達77%。此外,現有礦山的鈾產量也在減少,每年有超過20500噸產量被閑置。預計現有礦山的鈾產量將保持相當穩定,直到21世紀20年代后期,并隨后在2030~2040年間減少一半以上。
報告稱,預計二次鈾供應在全球市場中的作用將逐漸減弱,雖然商業庫存將有助于在短期內彌合供需之間的差距,但市場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報告指出,從長遠來看,到2040年,該行業至少需要將新項目的開發渠道拓寬一倍。目前有足夠的延期項目、鈾資源和其他在建項目滿足這一需求,但市場必須發出啟動這些項目所需的信號。為避免潛在的供應中斷,當前十年需加緊開發新項目。許多處于后期階段的開發項目正在等待供需市場形勢改善,以便啟動鈾生產。
采礦以外的因素
該報告還將轉化、濃縮和燃料制造部門的供需情況納入考量。近期對六氟化鈾的需求將通過商業庫存以及在2023年前對現有設施進行擴建和重啟來滿足。但從長遠來看,仍需更高的轉化能力。
由于燃料組件是設計用于特定反應堆堆芯的高度工程化和技術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市場本身更具區域性而不是全球性,因此燃料制造市場不同于核燃料循環的其他階段。當前,亞洲核燃料需求增加而西方核燃料需求減少,這一地域轉移或將導致燃料供應商從區域市場轉向更加全球化的市場。
WNA總干事Sama Bilbao y León在該報告發布后表示,鑒于核能具有可靠性、可負擔性、低碳和普遍可部署性等特征,核電將在未來電力和能源系統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報告明確指出,現有鈾資源能夠滿足預期的增長,但鈾市場需要重新平衡,激勵對鈾礦開采的投資,從而支持全球核電廠的擴張。
上一篇:俄羅斯MBIR項目進入安裝階段
下一篇:阿聯酋布拉卡核電廠2號機組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