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10月27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白皮書介紹,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8億噸,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初步核算,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個百分點;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8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4.7%,其中,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核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8億千瓦、2.5億千瓦、3.7億千瓦、2952萬千瓦、4989萬千瓦,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較2005年分別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2.6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白皮書提出:優化調整能源結構。能源領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中國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確立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水電綠色發展,全面協調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開發,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積極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加強煤炭安全智能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推動煤電行業清潔高效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動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散煤綜合治理,推進終端用能領域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深化能源體制改革,促進能源資源高效配置。
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碳市場可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利用市場機制發現合理碳價,引導碳排放資源的優化配置。2011年10月,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個省、市啟動。2013年起,7個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21年9月30日,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9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9.78億元。試點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較高水平,市場覆蓋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趨勢,有效促進了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了社會各界低碳發展的意識。碳市場地方試點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摸索了制度,鍛煉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