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展,集中展示“十三五”以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10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民生科技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這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奮斗的結果。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次展覽以“創新驅動發展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充分體現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反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展覽分為重大專項、區域創新等12個展區,共設展項1740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點展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取得的一批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
中核集團、華能集團、國家電投集團等攜一大批核電創新成果精彩亮相。其中,中核集團展示了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項“中子散射關鍵技術及前沿應用研究”項目、“高性能計算”專項“數值反應堆原型系統開發及示范應用”項目、高溫氣冷堆以及球形核燃料元件、同方股份車載移動式集裝箱/車輛檢查系統等一批核科技創新成果。國家電投集團展示了國和一號等。華能集團展示了全球首個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
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采用177堆芯設計,堆芯設計換料周期18個月,創新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采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托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球形燃料元件是高溫氣冷堆固有安全的重要基礎,其制造技術是高溫氣冷堆發展的主要技術挑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配套建設項目——中核北方高溫氣冷堆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生產線設計能力為年產30萬個核燃料球,是世界首條、也是唯一一條具有工業規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產線。
20萬千瓦的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是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也是全球首次將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商業化的示范項目,具有第四代反應堆主要技術特征,對引領我國核電技術進步、占領世界核電技術制高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和一號”是我國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型號,是自主設計的中國核電技術品牌。安全水平相比二代核電機組提高了100倍,單臺機組年發電量大約120億千瓦時,可滿足超過2200萬居民的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900萬噸。
“國和一號”累計形成知識產權成果超7611項,填補了我國核電產業的多項技術和工藝空白,推動了我國核工業發展水平,帶動了我國核電技術實現了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