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清潔能源研究院商請中國能源研究會,聯合產業鏈相關上下游企業,在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的支持下,策劃成立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并在大會上發出《清潔能源產業協同創新倡議》,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兌現大國承諾,促進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的協同創新發展。倡議書內容如下: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效統籌國內、國際能源資源,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作為能源電力行業的從業者,我們深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我們國家進入新時代發展的必然特征,是由我們的外部邊界和資源稟賦決定的,是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選擇。
當前,隨著可再生能源并網的比例不斷提高,我們面臨著“機組運行方式多樣化、電力平衡概率化、源荷界限模糊化、電網潮流雙向化、能源耦合復雜化、靈活資源稀缺化”等挑戰,需要作為行業主體的我們,以及產業鏈“上中下”各環節都要拿出適應新時代的舉措,在煤電靈活性改造,核電及清潔能源機組的高效運行及可靠性維修、多能互補,大網互聯,靈活性資源匹配等方面加強合作,推進協同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和行業應用。
我們不僅要建設“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更要推動形成“新時代低碳能源系統”。我們要以新一代電力系統為基礎,抓緊建設與天然氣、交通、建筑、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等多個領域互聯互通的綜合能源網絡和電力物聯網、數字新生態;加強電、熱、氣、氫等多能源品種的耦合,工藝生產中的減碳材料替代,剩余碳排放的中和等問題的解決。
這些挑戰和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全國能源科技力量的協同,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游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新模式。
因此,為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兌現大國承諾,促進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的協同創新發展,我們深圳市合眾清潔能源研究院商請中國能源研究會,聯合產業鏈相關上下游企業,在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的支持下,策劃成立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特此發出如下倡議:
堅持人民為中心
堅持清潔能源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用能、貧困人口用能作為發展的優先目標,提高能源普通服務水平。
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己任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構建清潔低碳能源生產新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把握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生產清潔化的行業發展趨勢,抓牢科技創新生命線,以電力與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為重點,實現多能互補、智能互動,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的變革,打造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樣板。
構建協同創新新業態
建立清潔能源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構建清潔能源產業各方協同創新發展新業態,落實以需求和實際問題為導向,梳理產業技術瓶頸,圍繞全產業鏈關鍵環節,解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痛點及難點”問題,促進“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有效解決。
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新模式
以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發掘各企事業單位擁有的“核心技術”成果,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突破的多種模式。
促進交流合作
積極開展清潔能源領域從業各方的溝通和交流,組織對接國內外優質研發資源,建立國際化合作和交流機制,培育清潔能源產業新優勢,深度融合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扎實推動“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
履行社會責任
深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規劃中,做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企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鋒企業,做解決民生問題的生力軍企業。
上述倡議,希望得到我們能源行業的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廣大從業者、能源投資者、研究智庫、政府主管單位的響應,加強協同創新,推動能源科技進步和行業應用,助力3060雙碳目標的提早實現,早日建成新時代低碳能源系統,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發揮我們新能源主體的責任和擔當。
深圳市合眾清潔能源研究院
二〇二一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