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國能源研究會2021年會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作為我國能源領域的學術盛會,本屆年會以 “雙碳目標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產業發展”為主題,邀請能源領域院士和專家作主旨報告,與全國能源科技工作者相聚“云”端,共同探討交流碳中和愿景下我國如何做好戰略轉型布局,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共謀綠色發展。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中國華能集團給予支持,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威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線上參會人數累計達到近4萬人次。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為年會致開幕詞,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部長劉興平分別致辭。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王禹民主持。
史玉波理事長在致辭中回顧了過去一年中國能源研究會的主要工作成效。目前,我國能源行業正孕育革命性變革,處于新舊動能轉換,低碳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能源行業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為目標的能源轉型發展將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史玉波理事長表示,實現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產業發展,需要加快發展,在發展中實現轉型,在轉型中實現綠色低碳。近期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能源轉型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認真落實好體系規劃至關重要。要大力發展水、風、光、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適當發展天然氣發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與利用,發展綠色靈活煤電機組,要以增量發展有效帶動存量結構調整,進而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實現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產業發展,需要加快能源科技創新,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力爭顛覆性技術實現重大突破。要充分發揮能源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加快綠色低碳重大技術研發,加強產學研用協同配合,以科技創新助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能源發展第一動力作用,提高能源供給體系的韌性。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要著力推動煤炭梯級利用。要著力突破油氣勘探開發系列關鍵技術。要在大力發展水、風、光、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發電同時,加快布局研發新能源安全可靠利用技術,確保傳統能源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利用的基礎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要以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為引領,構建能源技術創新新體系。能源技術創新要立足能源產業需求,著眼能源發展未來,以夯實技術創新基礎,突破重大技術瓶頸為著力點,以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安全替代、清潔能源多能互補與耦合應用、低碳化多能戰略融合為主線,逐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技術創新新體系。中國能源研究會將始終堅持黨建強會、學術立會、開放興會、依章治會、守正創新的工作總思路,積極發揮能源領域高端智庫作用,以會員為中心,團結廣大能源科技工作者,為推動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向海平總工程師在致辭中表示,推進能源革命、建設能源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能源行業的重大時代命題和重大歷史責任,能源行業在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要全面準確領會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對推進能源革命、建設能源強國的各項要求,牢牢扛起這一重大歷史責任。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良好開局。一是能源消費和供給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5.5%,較上一年提高1.2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6%,較上一年下降0.9個百分點。二是非化石能源發展勢頭強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風電、光伏、水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分別連續12年、7年、17年穩居全球首位,海上風電裝機于去年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三是能源轉型新技術新模式蓬勃興起。全球首個投入商用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并網發電,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氫能和燃料電池、綜合能源服務等新技術新模式方興未艾。“雙碳”背景下,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呈現兩個方面的鮮明特征:一是新能源呈現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發展新特征。二是創新引領能源發展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凸顯。全面貫徹落實能源革命和建設能源強國要求,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要打造清潔低碳能源生產消費體系;要提升能源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要健全能源轉型市場化機制;完善能源轉型政策法規。 劉興平部長在致辭中表示,以“雙碳目標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產業發展”為主題的2021年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的召開,正是對標國家要求,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引領能源革命,共謀綠色發展的積極舉措。作為我國能源領域的研究型社團,中國能源研究會積極參與中國科協重點任務,在引領能源學科發展、凝聚能源科技工作者、促進產學研創新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希望中國能源研究會繼續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推動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匯聚磅礴科技力量,服務“國之大者”,支撐高質量發展,發揮科技社團組織優勢、人才優勢,積極參與“科創中國”建設,持續打造一流學術交流品牌、高端智庫,拓展國際合作,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助力能源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主任史連軍分別作了題為“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的思考”“能源科技創新和產業進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電力市場建設實踐與思考”的主旨報告。 杜祥琬院士表示,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面臨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諸多困難和挑戰。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的轉型過程,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實現雙碳目標有八大戰略:一是節約提效優先戰略,堅持節約優先的基本國策,“節約是第一能源”。二是能源安全戰略,高度重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的能源安全問題,傳統能源逐步減退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三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在新能源安全可靠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核+可再生)比重。四是再電氣化戰略,電氣化是促進能效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手段,以電能替代和發展電制原料燃料為重點,大力提升重點部門電氣化水平。五是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強化經濟和產業循環發展,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六是固碳戰略,堅持生態吸碳與人工用碳相結合,增強生態系統吸碳固碳能力與規模。七是數字化戰略,全面推動數字化解碳和碳管理應用,助力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八是國際合作戰略,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和擔當,更大力度地推進和深化國際合作。 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有八個方面。第一,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要手段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第二,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和基礎。第三,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妥實現電力行業凈零排放。第四,以電氣化和深度脫碳技術為支撐,推動工業部門碳排放有序達峰和漸進中和。第五,通過高比例電氣化實現交通工具低碳轉型,推動交通部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第六,以突破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為重點,實現建筑用能用電用熱零碳排放。第七,運籌帷幄做好實現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術保障。第八,減污降碳協同,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機制,建立健全減污降碳統籌融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行動體系。 舒印彪院士表示,實現“雙碳”目標,能源行業既是主戰場又是主力軍,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理論和時間要求,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我國的資源稟賦,堅持全局性、系統系思維,以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為前提,統籌推進碳達峰與碳中和,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和產業支撐作用,加強體制機制保障,持續推進能源轉型。按照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原則研究謀劃能源電力的轉型路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以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標準化為方向推進能源轉型。第二,分三個階段打造零碳電力系統。碳達峰階段(2021-2030年),預計2028年前后,電力碳排放先于油氣行業進入峰值平臺期,峰值45億噸 CO?左右。按此階段用電量年均增長4.5%測算,發電裝機將達40億千瓦,用電量11.8萬億千瓦時,新增電力需求的80%由清潔能源滿足,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升至49%。煤電從增容增量、控容減量到減容減量,發電量占比下降至42%。深度低碳階段(2031-2050年),電力碳排放經歷3-4年平臺期后快速下降,到2050年碳排放降至5億噸,實現深度低碳的電力系統。按此階段用電量年均增長1.5%測算,發電裝機將達到62億千瓦,用電量15萬億千瓦時,新增電力需求全部由清潔能源滿足,清潔能源逐步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發電。煤電發電量進一步降至2萬億千瓦時,占比降至13%。零碳階段(2051-2060年),從深度低碳到零碳,仍將保持一定規模的火電,產生的碳排放采用CCUS技術移除。發電裝機將達到70億千瓦,發電量16萬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90%。煤電年利用2000小時左右,發電量降至1萬億千瓦時,占比降至7%。目前,實現凈零排放的相關技術研究還在深入,基礎理論構建,核心技術突破,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還很重,我國能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要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發電、氫能、新型能電力系統技術、碳排放監測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全國統一高效電力市場建設六個方面加快實現創新突破和產業升級。 史連軍主任表示,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加快構建,新能源占比的不斷提高對電力系統運行和市場建設的影響已經逐步從量變走向質變,市場建設已經進入“無人區”。從當前市場現狀和面臨的形勢來看,能源轉型下市場建設面臨三方面的挑戰:一是電力市場主體定位需要重新調整。二是電力市場價值體系需要重新樹立。三是電力市場機制需要重新設計。隨著落實“雙碳”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持續深化,電力市場建設需要堅持以保障電力可靠供應、促進能源低碳轉型為基本原則,要考慮以系統化思維開展電力市場設計;現階段堅持和完善“統一市場、兩級運作”的市場架構;加快推動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深化開展中長期市場連續運營;加快現貨市場功能建設;持續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探索建立容量補償機制和容量市場;完善電力市場價格形成和傳導機制,進而促進電力資源大范圍共享互濟和優化配置,推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市場化電力市場體系。 本次年會還舉行了頒獎儀式,受表彰的包括:2021年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創新一、二、三等獎共105項,優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45名。會議還舉行了2021年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科普基地授牌儀式。
上一篇:“智能引領數字創新,智慧驅動能源革命” 第二期能源大講堂成功舉辦
下一篇: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數字經濟專委會智庫沙龍項目入選中國科協 2022年度學會創新發展研究與支撐項目